《“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 |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一、《规划》出台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信息化作为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为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互联网+中医药”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大可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中医药行业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坚持“融入、整合、跨越”发展思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深入等问题,与数字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总体部署,推进“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密切衔接《“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在全面评估、深入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形成《规划》。《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专栏项目的贯彻落实,将有力推动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二、《规划》制定过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组,推进《规划》制定工作。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政策要求,进一步把握《规划》编制的方向和定位。二是设立研究专项,委托相关单位对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开展调查,实地调研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武汉等地信息化建设,总结“十三五”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经验,分析问题,查找不足,研判形势,提出重点项目。三是多次组织开展专家研讨,广泛听取中医药主管部门与中医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企业等的意见建议,专题邀请工信、农业农村、宣传、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信息化专家学者论证规划,书面征求了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意见,确保相关措施科学可行。四是加强与相关规划衔接,紧密对接《“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有关文件和相关要求,确保指导思想统一,目标任务衔接。三、《规划》主要内容《规划》共分为4个部分。(一)规划背景。系统梳理了“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了“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二)总体要求。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为本、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协同共享,安全可控、规范有序”基本原则,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围绕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目标,主要部署了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3个方面具体措施。二是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提出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做优智慧中医医联体4个方面具体措施。三是加强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提出强化中医药政务服务和管理、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设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推动中医药统计数据开放共享4个方面具体措施。四是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助力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新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建设4个方面具体措施。同时,在四大任务下设立4个信息化项目专栏,共14个项目,全面支撑任务的具体部署、实施和落地。(四)保障措施。提出从5个方面保障规划落地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完善实施评估机制,五是注重宣传引导。四、下一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统筹协调,已推动将《规划》相关重点任务纳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做到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善组织实施机制,通过系列举措,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深化便民惠民、加强数据资源治理及创新应用,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转自:中医药局网站 |
|
2022-12-09 |
智能经济乘“云”而上 | |
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对于激活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智能产业、智能经济的发展,强调要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日前举行的2022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要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在更广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融合发展,赋能现代制造业,助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智能技术前景看好从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到快速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经济正加快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智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21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6倍多。从广义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从2017年的27.2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45.5万亿元,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比如,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移动宽带网络,96%的乡镇实现了5G网络覆盖。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已进入世界前列。”田玉龙举例说。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全过程,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2021年,中央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超千亿元。”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局局长苟坪说,中央企业目前已构建起5G、北斗导航系统等一批世界级数字基础设施,打造了“深海一号”钻井平台、特高压输电等一批高端智能装备,完成了一批智能建造标志性工程,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据介绍,目前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创造出大量智慧应用场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培育的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15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7900万台。在全球算力分布统计中,我国智能算力总规模占比达26%。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我国有10.51亿网民,有全球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数字服务市场。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仍有大量处在工业2.0、3.0阶段的企业需要向工业4.0阶段迈进,人工智能技术前景看好,智能经济市场广阔。融合发展渐入佳境在“中国智造”“中国质造”“中国创造”锚定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方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正走出封闭的实验室,融入工业领域的核心业务场景,助力企业智能决策,提升行业发展效能。“百度智能云在火力发电空冷岛项目中,利用深度学习算法预测机组工况,通过实时调节风机转速参数,每生产1千瓦时电能够降低1.55克标准煤能耗,预计全国每年碳减排的潜力可达600万吨。”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表示,人工智能应用正从最初的视觉质检、智能客服、路线规划等需求场景,向工艺参数优化、能耗效率提升、安全运行管理等核心业务领域突破。类似这种生产效率的提升,往往是无法通过传统人工来实现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普及率要达到45%。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设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意味着,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已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介绍,在制造业领域,我国已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了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全球领先。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着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不高、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等痛点。发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仍是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长期目标。日前,第四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宁波、青岛、深圳、北京4个赛区同步启动报名。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江明涛表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平台能力不断提升、融合应用走深向实、区域赋能成效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基于平台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就是要通过搭建政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助力破解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实践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江明涛说。共建智能化新生态“数字经济对产业升级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消费需求牵引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制度变革效应。现有的数据表明,除消费效应发挥着正向积极作用外,技术创新效应和制度变革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说。对此,沈抖坦言,在实体经济的很多领域,整个数字化改造还没有完成,而且数字化本身也没有带来效率上的明显提升,智能化渗透还需要一些时间,需要更长时间踏踏实实地摸索。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深耕10年,在这个方面越来越有信心。田玉龙认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要聚焦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发企业主体活力、营造开放合作良好生态等方面发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体系,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赋能水平,打造具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我国应从‘五个一’的角度来推进融合与发展。”余晓晖表示,“五个一”包括一纵、一横、一大、一小、一生态,一纵就是要深入行业,形成共性的解决方案;一横是构建可以复制的区域产业集群;一大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一小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生态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生态合作体系。史丹建议,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关系,把握实体经济是根基、数字经济是引擎的关系。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在产业规划上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实际上,数字化本身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真正希望做的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来提高产业的效率效能,创造新价值,提升竞争力。”沈抖说,深入产业,加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建产业智能化新生态,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攀上智能高峰。来源:经济日报 |
|
2022-09-19 |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实体经济(经济聚焦) | |
核心阅读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4041亿元人民币,产业投融资金额为201.2亿美元,同比增长40.4%。随着相关科技成果不断落地,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高效高精度仿真预测,为大型客机减少风洞试验的次数;构建数字孪生工厂,并在未来建成全息3D裸眼效果的数字工厂;人体通过360度扫描后,将投射到屏幕上制作成数字人……这些奇思妙想,都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日前,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网信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行,一大批新成果、新技术、新应用发布,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美好图景,并描绘了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加速落地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几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并加速落地。机器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机器人冲咖啡拉花、送咖啡、专业消毒,还能手持吸尘器做清洁,俨然全职“家庭保姆”……会上,业内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展品齐聚,新品迭出,带来全新的机器人能力认知和服务体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不断推进——“系好安全带,我不用方向盘,准备出发。”在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安全员启动自动驾驶车开始演示无人驾驶。测试现场,荣威、威马等品牌的自动驾驶车上路展示,斑马智行、小马智行、复睿智行等自动驾驶平台也一同亮相。“5年前,自动驾驶还处在起步阶段,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平台和自动驾驶车。”金桥管理局副局长严俊杰介绍,2019年,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正式揭牌。今年8月31日,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正式启动,助力金桥一大批车企推进研发、测试自动驾驶技术。城市算力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布局下,中国算力网——智算网络一期于今年6月正式上线。在本届大会上,沈阳、福州、长沙、广州、重庆、昆明、河北(廊坊)7个新增节点接入中国算力网。至此,多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间的算力调度与协同训练已完成初步验证,全国算力一张网已具雏形。“这是一个开源开放、功能丰富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会上,百度展示的飞桨平台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工作人员介绍,飞桨平台具有标准化、自动化和模块化等特征,能够降低应用门槛,让人工智能技术高效便捷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不同单位的项目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截至今年5月,飞桨平台上已汇聚477万开发者、创建56万个人工智能模型,服务18万家企事业单位。数实融合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一大批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正在不断成长。据统计,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已超3000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15%。领军龙头企业分布在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领域。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突破,人工智能正更多地服务于实体企业,越来越多传统实体企业也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转型升级。在本届大会上,中国商飞联合华为发布了工业级流体仿真大模型“东方·御风”。这是基于昇腾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平台打造的面向大型客机翼型流场高效高精度人工智能仿真预测模型,有效提高了对复杂流动的仿真能力,将仿真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24,减少了风洞试验的次数。虚拟原生、数字孪生和空间计算等,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生态。腾讯正与宝钢合作,开发应用实时云渲染、视觉动态捕捉、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交互等技术,为宝钢热轧部提供孪生工厂服务,最终的目标是建成一座全息3D裸眼效果的数字工厂。“我们从数实融合的角度来推动技术革新,助力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说。在张江科学会堂展区,多个与元宇宙相关的产品夺人眼球,数字人便是其中一个。人体通过360度扫描后,全部投射到屏幕上,极其逼真。“它有许多用处,可以成为网络世界的另一个自己而存在。”影眸科技首席执行官吴迪说。9月1日,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产业发展全体会议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介绍,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619亿美元,中国占4041亿元人民币。从投融资规模来看,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金额为714.7亿美元,同比增长90.2%,中国为201.2亿美元,同比增长40.4%。新趋势将带来新机遇和新突破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新热点和新趋势,“多模态学习”是各方都在争抢的创新制高点。“多模态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和文件等多种数据做出高水平判断。大数据与多模态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产生巨大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说。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认为,多模态人工智能在国际上也刚刚起步,我国应该争取先机参与竞争。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可采用以视觉为中心的自动驾驶方案,结合多模感知进行智能运算。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发展,算力变得愈发重要。“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出现,我们或许有更好的方法来进行算法突破。”姚期智说,量子计算机可以使人工智能发挥更大的效能,同时人工智能也可以为量子物理带来重要的学术贡献。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也面临一些应用领域的瓶颈。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表示,目前在一些工业应用场景里,因为数据量不足、训练数据失衡等问题,人工智能缺乏合适的训练数据样本,难以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而且,工业制造中多工况、多工位的动态场景,导致工业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开发难度大、时间长。倪军认为,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去深入了解剖析工业场景,解决构建工业人工智能模型的痛点。此外,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配套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认为,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体现,但目前无人车的普及还面临入市、上牌、事故责任难以认定等方面的掣肘。我国自动驾驶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急需政策支持推动,实现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06 |
制造业:铸就大国发展引擎 | |
曾经火车上两天两夜走南闯北是常态,如今“复兴号”高速动车组跑遍神州大地,已经成为当下更快捷、更舒适的出行选择。曾经受制于盾构机的研发,很多城市对地铁轨道交通望而却步,如今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顺利运行,穿山入地,可以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曾经载人航天遥不可及,如今“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将三名航天员乘组送入中国空间站,将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又迈出坚实一步……十年来,我国不断打破历史纪录,一批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勇攀新高峰。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一项项可喜的成绩、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见证着中国制造业的伟大飞跃,更折射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十年来,我国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谱写出十年非凡华章。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0%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数据,勾勒出十年来中国制造的非凡发展足迹。十年来,我国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当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有效增强了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我国制造业稳步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也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40%以上的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十年来,我国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服务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装备等产品增势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新材料产业产值实现翻番。部分领域智能制造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研究员付保宗向记者表示,我国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直快于整体制造业发展速度,在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含金量正在不断提升,制造业附加值不断增加。”付保宗说。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重点地区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效益”描绘制造业发展新蓝图。关兵表示,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100排名中,我国内地有19个集群入榜。新型显示是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载体之一,技术附加值高且迭代速度快。付保宗谈道,十年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飞跃,川渝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布局了很多先进的新型显示重大项目,为我国下游消费电子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配套支撑作用。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21年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2018年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7%,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多。重点领域创新迈上新台阶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浩瀚太空群星闪耀,制造业强国步履铿锵。“神舟”启航只是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迈上新台阶的一个缩影。从深海的“奋斗者”号成功万米坐底,到蓝天的C919大型客机即将取证交付,再到升空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从农田的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研制成功,到医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再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投入运行,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首席专家蒋明炜对记者表示,我国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高铁等一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挺起制造业脊梁,大国重器亮点纷呈。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机在长江三峡投运,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研制成功,特高压输变电、大型掘进装备、煤化工成套装备、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跻身世界前列……这一连串的“首个”,展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聚焦产业技术基础补短板,突破技术封锁;深耕优势领域锻长板,练就“独门绝技”……实践证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是稳链强链的有生力量,也是推动制造业创新的生力军。十年来,我国着力培育优质企业,制造业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一大批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业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实现翻番,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企业创新力度持续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现阶段,我国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关兵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我国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已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较为完整的梯度培育体系。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智能、绿色运行的智慧管廊,让智慧化工园区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原料、产品输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智能微能网还可以帮助园区提高冷热电综合利用水平;在高端装备行业,设备画像云盒连接高端装备,把装备实时加工信息、加工状态和安全状态、报警信息回传云平台,通过平台提醒客户定期按时对设备进行点检、保养;在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车间里,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的工业照相机正在为质检工作保驾护航,不仅对产品表面的瑕疵进行直观判断,还将缺陷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反推生产设备、工艺或流程中的问题。这些案例是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写照。十年来,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个和25.9个百分点。在新技术、新应用的作用下,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企业形态、业务模式和就业方式都加速变革,有力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数字化转型代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世界各国产业和创新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意义重大。”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记者表示,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实现生产、物流、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降本增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产业中高端延伸;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消费需求的变革也催生出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以创新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等经济社会各个环节,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数据还可以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内外部连接,实现数据和技术应用在多产业、多链条的网状串联和协同,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和客户价值。走进徐工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就能看到现场独具特色的两条智能化生产线,数控机床、机器人、AGV小车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人与机器的对话、设备与设备的对话。通过发力智能制造,徐工集团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当前,智能制造正在为制造强国建设插上数字化“翅膀”。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8%。“我国建成了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智能制造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6000多家。”关兵对记者表示,十年间,我国工业领域电子商务、制造业“双创”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加速普及,推动工业增长动力发生根本性变革,加速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 转自:中国电子报 |
|
2022-08-08 |
我国工业互联网投融资情况整体向好 | |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类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拓展支持渠道、汇聚支持主体,工业互联网企业从中受益,在各路资金的加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经过近5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投入工业互联网的广阔蓝海,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的发展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互联网投融资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上市企业数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新增上市企业43家,累计融资金额833.63亿元。报告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保持较高的创新创业活跃水平,创业者持续涌入相关领域,各类资金持续加强对工业互联网的布局。2019年以来,科创板一直都是工业互联网企业上市融资的主要阵地。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有71家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占工业互联网全部上市企业的34%。3年来,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数量稳步增加,企业的市值和融资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工业互联网企业的整体实力有所提升。区域集聚效应突出,行业领军企业加速发展。从地域分布看,新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截至2021年底,209家上市企业中,超过10家的省市有6个,包括广东45家、北京35家、江苏28家、浙江22家、上海19家、山东14家。虽然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仍然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但从区域集聚的角度看,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津京冀、以苏浙沪为核心的长三角、以广东为核心的大湾区三大产业发展集群,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越发凸显,不断形成对周边省市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2021年,随着疫情被有效控制和复工复产的快速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创业逐渐回到了较为平稳的发展路径。报告显示,2021年基本延续了2020年下半年以来不断回暖的态势,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整体水平。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可盈利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报告预测,2022年技术融合创新将开辟工业互联网发展新蓝海。2022年,伴随市场、金融等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叠加技术的快速演进,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将加速突破,在政策利好、资本注入、新参与者涌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极有可能迎来重大突破。同时,随着各项技术融合应用创新的程度不断加深,将带动产业发展向细分领域沉淀,5G芯片设计、云端和边缘侧系列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产品,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及相关解决方案,安全集成解决方案等有望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领域。 转自:人民邮电报 |
|
2022-07-26 |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
“当前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潜力。”西班牙IE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菲利克斯·巴尔迪维索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展现出较强的韧性。“近年来,中国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中国外贸进出口保持强劲势头对稳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巴尔迪维索表示,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进口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13.4%,有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作为全球制造强国、贸易强国,中国外贸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将继续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支撑,对稳定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断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动能。巴尔迪维索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政府能够与时俱进,根据现实情况和需求,采取适时有效、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中国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稳经济、保民生、促发展的措施,推动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相信随着一系列务实政策落地,中国经济增长态势还会进一步凸显。”巴尔迪维索说。“最新公布的中国经济数据显示,代表科技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增长较为突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巴尔迪维索说,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对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重视与投入将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西班牙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西班牙在欧盟以外的最大贸易伙伴。巴尔迪维索表示:“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西班牙和中国的双边贸易大幅增长,西班牙对华出口增长尤其明显。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红利。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将为包括西班牙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更多机遇。”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7-25 |
江苏为千行百业打造“智慧大脑” | |
日前,省工信厅公布了2021年江苏省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名单,低功耗高性能音频传感SOC芯片等72个融合创新产品和线缆制造产线优化解决方案等56个应用解决方案榜上有名。近年来,我省初步构建了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第四届江苏人工智能大会上获悉,全省人工智能领域核心企业超过1000家,南京、苏州在最近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上分列第4名和第6名。本土企业加速成长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成为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的热点。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基本形成了以苏南城市群为重点、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的“一带两核”发展格局,并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在江苏,一批本土优秀人工智能企业正在加速成长:在南京,集聚了地平线、旷视科技、埃斯顿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00家,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40家;在苏州,2018年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达564亿元,集聚企业456家,其中规上企业60家;在无锡,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江南大学、702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浪潮卓数大数据、无锡华云数据等人工智能企业40余家。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远远不止智能制造领域。眼下,更多由企业主导的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正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遍地开花。江苏吸引了众多智能产业、智能企业落地,离不开人才输送的力量。据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介绍,江苏拥有包括南大周志华教授在内的多位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前沿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重点研发机构100多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超过20家。“江苏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实力稳居全国前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也非常大。” 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周志华介绍,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培养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放在第一位,以南京大学为首的许多高校都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并建立起一整套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计划、课程方案,为多地输送人才。产业蓝海有待开拓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但是,人工智能产业还处于“蓝海期”,未来的发展方向、技术实现方式等相关问题依旧值得业内思考。“江苏已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产业集聚初步显现。” 省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房伟表示,江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着机遇,也有着挑战。江苏有着全国领先的产业规模,智能化升级需求旺盛。江苏是软件大省和电子大省,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软件产业和电子产业规模均居全国第二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同时,江苏制造业规模全国领先,制造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7、全球的3%。这些都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江苏人工智能从国内第一方阵迈向创新发展引领区先行区,还需努力构建适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目前我省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创业所需的融资环境、服务体系、配套保障、创新浓度、创业氛围等环境因素相对欠缺。他建议,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取“中字头”“国字号”重大科创载体落户江苏。鼓励企业联合用户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推动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地方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省市共建、区域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建设一批开放创新平台。文章来源:江苏经济报 |
|
2022-02-24 |
不容忽视的技术发展趋势 | |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多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孪生、元宇宙、万能宇宙、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的广泛使用。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向我们展现了2022年的技术发展趋势。数据经济世界已经进入数据经济时代。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基础“养分”,而人工智能则帮助人们从数据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提供参考。这一点在 2021年亚马逊云科技大会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场技术盛会上,与会人士讨论的全都围绕数据能够提供什么价值、服务,各式各样的企业也都在想方设法以最 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的数据。无代码/低代码平台大多数企业意识到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然而,要想“变身”为数据驱动型企业可能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将人工智能模型整合到商业应用程序中就需要将近8 个月的时间。无代码/低代码平台由此应运而生,帮助包括“平民开发者”等非专业人士在内的更多人迎接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边缘人工智能5G、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更广泛的渗透。来自工厂和自动驾驶车辆的物联网端点的数据将引发一场数据海啸。边缘人工智能和联合学习正在奋力迎接这些挑战,在不共享数据集和侵犯隐私的情况下,在本地和集中数据集上训练模型。随着扩展检测和响应、安全信息和事件管 理以及安全协调、自动化和响应的兴起,再加上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安全将在处理应用程序和数据分布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超级自动化超级自动化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技术合集:即组织中任何可以自动化的业务都应该自动化;超级自动化是一种创新技术合集,包括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以帮助组织提升运营效率和节省时间。超级自动化通过快速识别、审核和自动执行尽可能多的流程来实现加速增长和业务韧性。加特纳公司的研究表明,表现最好的超自动化团队专注于三个关键优先事项:提高工作质量、加快业务流程和增强决策敏捷性。数据编织数据编织是下一代数据管理,它集成了数据仓库、数据湖、湖仓一体、数据集市等多个数据源的数据。数据湖指各种格式原始数据的存储库。湖仓一体是数据管理领 域中的一种新架构范例,结合了数据仓库和数据湖的最佳特性。数据分析师和数据科学家可以在同一个数据存储中对数据进行操作,同时它也能为公司进行数据治理 带来更多的便利性。而数据集市指满足特定部门或者用户的需求,按照多维方式进行存储,生成面向决策分析需求的数据立方体。数据编织不仅能更持久地保存数据,还能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数据的就地、自助分析、分类和治理。作为一种跨平台和业务用户的灵活、弹性数据整合方式,数据编织 能够简化企业机构的数据整合基础设施,并创建一个可扩展架构,以此来减少大多数数据和分析团队因整合难度上升而出现的问题。可解释人工智能“深度思维”公司最近发布了名为“地鼠”的新的超大型语言模型。“地鼠”可运行2800亿个参数,超越了OpenAI公司此前发布的能运行1750亿个参 数的GPT-3,但逊于英伟达-微软公司发布的能运行5300亿参数的“威震天-图灵”。研究结果证实,“威震天-图灵”在一系列自然语言任务,包括文本 预测、阅读理解、常识推理、自然语言推理、词义消歧中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准确率。然而,人工智能在克服偏见、保护隐私和获取信任方面存在挑战,这导致了可解释人工智能(XAI)的兴起。XAI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新兴分支,用于解释人工智 能所做出的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逻辑。XAI可以改善AI模型的性能,因为XAI的解释有助于找到数据和特征行为中的问题,它也可以提供更好的决策部署,为中间人提供了额外的信息,使其可以明智而果断地行动等。文章来源:江苏经济报 |
|
2022-02-24 |
无锡高新区启动“双招双引”成立12个产业招商中心 | |
无锡高新区举行2022年“双招双引”大会,抓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这个高质量发展“牛鼻子”,进而带动全区各项工作强力起步、强势开局。2021年,无锡高新区坚持“产业强区”主导战略,交出了“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高分答卷。全年新批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45个、同比增长20%,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新批超10亿元项目14个、超50亿元项目1个、超100亿元项目1个,重大项目招引保持无锡全市领先地位;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500亿元、增加值全市第一;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新引进科技企业2450家、同比增长65.5%;入选省双创人才项目10个、市太湖人才项目63个,均位居无锡全市第一。今年,无锡高新区计划引进超亿元项目151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超50亿元项目5个、超100亿元项目2个;实际使用外资14.4亿美元。为此,无锡高新区成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物联网、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航空航天、服务业、文化产业、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软件等12个产业招商中心,全力推进“双招双引”目标实现。全力引进“顶天立地”的重磅项目,推动百亿级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在谈重大项目要加大推进力度,尽快推动项目签约落地。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
|
2022-02-23 |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可靠性评测进展如何? | |
慧选网编者了解到,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软件在医疗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器械软件的结合,其中可靠性是衡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慧选网编者发现,每年由于软件原因导致的医疗器械召回事件有上百次,也为监管和质量评价敲响警钟;临床应用场景对软件运行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医疗器械软件可靠性的评测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概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可靠性的评测现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可靠性概念根据2020年起草的行业标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质量要求和评价 第1部分:术语》中的定义。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的可靠性关注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区间完成指定临床功能的能力。规定的条件是指直接与软件运行相关的使用该软件的计算机系统的状态和软件的输入条件,或统称为软件运行时的外部输入条件;指定临床功能是指为用户提供给定的医疗服务。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功能的可靠性包含成熟性、容错性、易恢复性等方面。可用性是指软件在使用时能够进行操作和访问的程度,它是成熟性、容错性和易恢复性的组合。容错性是指软件在由于非法数据、非法操作、误操作等原因导致无法正常运行和参数传递错误的情况下。易恢复性是指软件发生失效的情况下,采取何种措施重建为用户提供相应临床服务和恢复直接受影响医疗器械数据的能力。慧选网编者在行业近些年的趋势中注意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算法的可靠性强调算法在规定条件下的可重复性。聚类分析、深度学习等算法分支都报道过可重复性方面的问题。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可靠性的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可靠性,建立在以下四方面的活动和有关技术基础上:(1)软件可靠性分析(2)软件可靠性设计和实现(3)软件可靠性测量、测试和评估(4)软件可靠性管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可靠性的测试路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的可靠性验证方法是为了验证在给定的统计置信度下,软件当前的可靠性水平是否满足临床用户的要求而进行的测试。其主要过程是根据实际临床使用场景测试的故障情况,利用某种或某些软件供需双方都认可的可靠性验收模型进行可靠性的定量评价。(1)构造运行剖面:软件的运行剖面一般是指对软件使用条件的定义,把软件的输入按时间的分布或按它们在可能输入范围内的出现概率的分布来定义。粗略地说,运行剖面是用来描述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的。运行剖面构造的质量将对测试、分析的结果是否可信产生最直接的影响。(2)选取测试用例:软件可靠性测试采用的是按照运行剖面对软件进行可靠性测试的方法。(3)测试环境的准备:为了得到尽可能真实的可靠性测试结果,可靠性测试应尽量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下进行,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软件的可靠性测试很不实际,因此需要开发软件可靠性仿真测试环境。(4)可靠性测试运行:即在真实的测试环境中或可靠性仿真测试环境中,用按照运行剖面生成的测试用例对软件进行测试。(5)数据收集:收集的数据包括软件的输入数据、输出结果,以便进行失效分析和进行回归测试;可以是CPU执行时间、时钟时间等;可靠性失效数据包括每次失效发生的时间或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失效数,失效数据可以实时分析得到,也可以事后分析得到。(6)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失效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失效分析是根据运行结果判断软件是否失效,以及失效的后果等:而可靠性分析主要是指根据失效数据,估计软件的可靠性水平,评价产品是否已经达到要求的可靠性水平。(7)失效纠正:如果软件的运行结果与需求不一致,则称软件发生失效。通过失效分析,找到并纠正引起失效的程序中的缺陷。软件可靠性增长测试是为了满足用户对软件的可靠性要求、提高软件可靠性水平而对软件进行的测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可靠性测试面临的挑战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可靠性测试的关键是要建立测试模型,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到目前为止,软件可靠性模型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模型大致分为:随机过程类模型和非随机过程类模型。随机过程模型包括马尔可夫过程二项模型、非齐次泊松过程模型等分支。对于具体的人工智能产品,软件的固有错误数、错误之间的关联性、错误发生的间隔时间、软件失效率等关键参数还在积累过程中,可靠性测试的理论模型目前不唯一,属于质量评价的薄弱环节。由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性和随机性,软件的故障具有离散性和偶发性,部分软件产品的测试缺乏直观的测试准则。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的可靠性是产品安全有效的关键要素之一,影响着产品未来的使用质量。本文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可靠性的实现与测试现状进行了概述,为测评活动提供参考。慧选网提供最新相关政策,政策解读,国家级名单更新,相关开发区新闻,产业链创新链政策及新闻。文章来源:中国医药报 |
|
2021-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