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 |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一、《规划》出台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信息化作为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为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互联网+中医药”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大可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中医药行业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坚持“融入、整合、跨越”发展思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深入等问题,与数字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总体部署,推进“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密切衔接《“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在全面评估、深入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形成《规划》。《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专栏项目的贯彻落实,将有力推动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二、《规划》制定过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组,推进《规划》制定工作。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政策要求,进一步把握《规划》编制的方向和定位。二是设立研究专项,委托相关单位对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开展调查,实地调研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武汉等地信息化建设,总结“十三五”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经验,分析问题,查找不足,研判形势,提出重点项目。三是多次组织开展专家研讨,广泛听取中医药主管部门与中医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企业等的意见建议,专题邀请工信、农业农村、宣传、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信息化专家学者论证规划,书面征求了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意见,确保相关措施科学可行。四是加强与相关规划衔接,紧密对接《“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有关文件和相关要求,确保指导思想统一,目标任务衔接。三、《规划》主要内容《规划》共分为4个部分。(一)规划背景。系统梳理了“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了“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二)总体要求。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为本、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协同共享,安全可控、规范有序”基本原则,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围绕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目标,主要部署了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3个方面具体措施。二是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提出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做优智慧中医医联体4个方面具体措施。三是加强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提出强化中医药政务服务和管理、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设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推动中医药统计数据开放共享4个方面具体措施。四是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助力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新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建设4个方面具体措施。同时,在四大任务下设立4个信息化项目专栏,共14个项目,全面支撑任务的具体部署、实施和落地。(四)保障措施。提出从5个方面保障规划落地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完善实施评估机制,五是注重宣传引导。四、下一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统筹协调,已推动将《规划》相关重点任务纳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做到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善组织实施机制,通过系列举措,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深化便民惠民、加强数据资源治理及创新应用,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转自:中医药局网站 |
|
2022-12-09 |
实现“物超人”,我国移动物联网迈入发展新阶段 | |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截至8月末,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16.98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的16.78亿户多出2000万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出移动电话用户数,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的国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物超人”意味着移动网络从服务人和信息消费,进一步发展到服务千行百业,让“万物互联”的愿景真正成为现实,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的发展。我国移动物联网发展势头强劲移动物联网将极大扩展网络连接的范围与深度,并与感知、边缘计算等技术相结合,推动实现人机物的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信息通信产业变革的新浪潮。余晓晖表示,当移动用户数和手机终端销售规模的增长都遇到了瓶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底至今,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增长超5亿,移动物联网已发展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新的增长点,为电信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路径。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全球移动物联网发展中表现突出。具体而言,在网络能力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应用发展方面,移动物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产业生态方面,国内企业技术及产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生态体系持续完善。“我国一直是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产业供给能力全球领先。”余晓晖说,“实现‘物超人’,意味着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连接规模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转向‘物联红利’,移动物联网的价值将不断凸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移动物联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远程抄表、智能家居、工业互联、智慧农业、共享设备……近年来,越来越多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创新应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专家认为,我国移动物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个方向。在产业数字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助推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在治理智能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在智慧消防、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落地,提升动态感知、风险预警、科学决策能力;在生活智慧化方向,移动物联网为更多百姓带来了线上问诊、老幼照看、智慧出行等便捷服务。此外,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更强的连接能力和更大的连接规模,打开了更大的数据价值空间,将加快数据的高效感知、传递和处理,加速形成全“连”、有“数”、能“算”的闭环格局。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言,物联网已经被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的5G技术拓展了物联网应用范围,使得物联网的落地场景更加丰富多元。随着经济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大力拥抱以移动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移动物联网规模应用不断提速,一些千万级应用开始涌现。目前,窄带物联网已形成水表、气表、烟感、追踪类4个千万级应用,白色家电、路灯、停车、农业等7个百万级应用。移动物联网是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物超人”不仅意味着移动物联网规模发展的“爆发点”已经到来,更将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来源:科技日报 |
|
2022-09-26 |
赋能千行百业、点亮智慧之光 | |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迅猛发展,软件产业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推动着江苏各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内软件名城,近年来,南京更是 把软件产业定位为第一优先鼓励发展产业。赋能数字经济:到2025年为全球输出1亿硅基劳动力对于“数字人”,或许很多人很陌生。日前,慧选网在位于中国(南京)软件谷的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里,见到了“数字人”的各种应用。如今年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曾联合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新采用数字人技术,通过建立模型、制作物料、绑定骨骼、捕捉动画、克隆声音等多个环节,让张 纯如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讲述那些沉重的历史。当然,数字人的应用不仅于此,还能通过图像和语音传感器将运动和AI结合,并被广泛应用于咨询、娱乐、教育、医疗、旅游、政务、交通等众多行业的数字化商业服务交互场景中,成为新时代数字经济生态发展的驱动者、创新者。“硅基数字人的出现不是让人失业,而是将人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截至目前,硅基智能已创造100多万“数字劳动力”,投入服务40多个行业4万多家企事业机构,到2025年,预计为全球输出1亿硅基劳动力。赋能智慧城市:“一网通办”助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作为行业领先者,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一系列应用融入其中。“比如,现在老百姓办理各种个人事项时觉得越来越方便,这得益于智慧政务的发展。”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任勇介绍,智慧政务可以基于数据中台 构建政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各部门数据贯通,提升内部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办公效能,促进数据共享交换与业务应用的融合,全面提升政府面向公众的便 捷服务能力、科学化决策能力,为政府带来新的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浩鲸科技的“一网通办”产品已在国内广泛落地,大大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确定南京目标: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超万亿南京是首个中国软件名城,今年1-10月,江苏全省提前2个月实现软件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增至150万人。其中,南京完成软件业务收入超过5480亿元,同比增长16.6%,产业规模继续位列全省第一。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位于南京雨花台区的软件谷现已打造各类公共服务平台40余个,集聚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52家,国家高新 技术企业562家,独角兽、瞪羚企业45家,位居全市高新园区前列。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南京软件园)近年来也迎来蓬勃发展的好势头。据统计, “十三五”以来,园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累计收入2200多亿元,基本保持年均20%的增长。2020年软件与信息业务收入达643亿元,同比增幅 20.07%,收入组成涵盖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等多元化业务。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增幅依然超过 30%。同时,南京还陆续引进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华东总部、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龙芯中科南方总部等一批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再添生力军,并且南京也明确目标: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文章来源:江苏经济报 |
|
2022-02-24 |
合理布局,轻工产业集群 | |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轻工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强调,要调整提升现有轻工产业集群,合理布局新增产业集群,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建设产业集群是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轻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加快提升轻工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轻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为我国跻身于世界轻工业大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有集聚效应、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能提高区域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促进区域创新,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并增强集聚体整体竞争力。我国现有轻工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总量达到283个,涉及35个行业,占轻工行业总数的77.8%,涵盖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轻工产业集 群营业收入占轻工业的比重达到40%,部分产业集群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0%以上,集聚度较高。但个别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如定位不清、特 色不明显,技术、管理滞后,信息化水平较低,大型龙头企业缺乏等。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轻工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要合理布局新增产业集群,形成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要以产业规划为导向合理布局,实行产业集群高端战略,避免重复建设,布局高技术产业和特色优 势产业集群,培育带动作用大、成长空间大的主导产业,尤其是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建设要根据当地区位、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条件,壮大具有鲜明地域 特色和产业优势的产业集群。要加强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企业集聚优势,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企业自主开发和产业集群共同开发的 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要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园区和生产体系信息化水平提升。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对轻工业企业的研发生产提出更高要求,必须更加精准地把握和响应消费 趋势。中小型轻工业企业在新技术的引入运用方面,需要产业集群层面去加强支持和培训,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 产业向高端、智能方向发展。还应突出绿色低碳,按照“双碳”政策目标指引,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成本下降,将绿色健康的理念和形象融入品牌文化。文章来源:江苏经济报 |
|
2022-02-24 |